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积极响应新时代城乡公共治理的重大需求,科学谋划学科未来发展蓝图,进一步推动城市与区域管理学科高质量建设,2025年9月24日,学院召开“十五五”发展规划编制座谈会。刘德海院长、范帅邦副院长、城市与区域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涛教授、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陈沛副教授等相关学科负责人及教师代表出席会议,各位老师围绕“十五五”期间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首先对“十四五”期间自主设置“城市与区域管理”二级学科建设情况进行了系统总结。在“十四五”期间,城市与区域管理学科建设成果显著。在方向凝练、科研成果产出、人才队伍建设和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学科建设方面,凝练形成了绿色低碳可持续、智慧城市与创新、区域与城乡发展等特色方向,初步构建了面向智慧城市管理的交叉学科体系。在科研方面,承担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和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在Nature子刊、Transport Policy、Journal of Environment Management等权威期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学术论文,出版多部有影响力的学术专著,科研实力持续增强。在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上,引进和培育了一批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教研团队,建设了城市与区域管理学科完整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招生和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在国际合作方面,与悉尼大学、堪萨斯州立大学等多所海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师生参与国际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
在总结“十四五”期间学科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会议聚焦“十五五”时期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任务,凝练出以下三个重点任务:
一是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聚焦三个主要学科方向,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方向之一为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该方向将聚焦城市能源转型、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环境污染治理与公共服务等前沿领域,依托学院教师在环境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管理方面的研究积累,深入开展城市碳排放核算、低碳城市规划与管理、绿色基础设施投融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等研究,为区域绿色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工具。
学科方向之二为智慧城市与科技创新管理。该方向将充分发挥博弈、计量、仿真和大数据分析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技术优势,重点围绕智慧城市治理模式、城市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智慧城市交通、智慧医疗等议题展开研究,助力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与智能化水平。
学科方向之三为东北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治理。本方向立足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国家战略需求,依托学院教师在城市经济学、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评估、城乡融合治理、土地与住房政策、高等教育与科技政策等领域的深厚积淀,致力于构建服务于东北振兴的协同治理理论体系与政策工具箱。重点研究领域包括:东北区域协同与城乡融合机制:研究东北城市群协同发展、县域城乡一体化路径,以及人口流动、土地政策与住房市场联动机制,为优化东北区域空间结构提供决策支持。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人力资本提升:聚焦东北地区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探索以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撑产业升级与人才集聚的创新模式,破解振兴发展的人力资源瓶颈。科教赋能与创新策源: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布局、科技政策与区域创新体系的融合机制,评估高校在东北科技成果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的支撑作用,激活区域内生发展动力。
二是强化科研质量建设,提升学术影响力。拟选定10篇城市与区域管理领域的国内外核心期刊作为对标对象,引导教师围绕前沿议题开展深度研究,不断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与学术显示度。
三是加强人才梯队与国际化建设。持续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注重核心骨干的持续发展与青年学者的系统性培养,积极引进城市与区域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等相关方向的优秀博士毕业生,充实教研后备力量。同时,加快推进学科国际化进程,拓展海外学术合作与交流渠道,进一步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城市与区域管理学科“十五五”发展规划既是对该学科“十四五”期间建设成果的深化与提升,也是学院推动城市与区域管理学科实现内涵式发展和突破式提升的重要契机。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凝聚全体教师智慧与力量,持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推进东北全面振兴,贡献公管力量。
撰稿:孔玉丹 初审:郭劲光 复审:刘德海 终审:于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