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东北财经大学“妈妈食堂”项目正式结束运营。这个由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打造的校园特色餐饮项目,得到了学校后勤集团、公共管理学院、劳动教育课程组与创新创业学院的支持与指导,自2024年10月启动以来,以“用一口饭菜连起万千乡愁”为使命,通过数字化供需双驱模式,在校园里复刻家乡味道,最终以累计服务超500人次、好评率95%的成绩,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交上温暖答卷,既探索出劳动教育与实践育人的高校创新样本,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鲜活范例。
实践成果:从问卷到餐桌,让乡愁有迹可循 “妈妈食堂”构建了“需求精准捕捉-供应链优化-文化体验输出”的完整闭环。团队通过线上问卷星收集193份有效调研数据,发现83%的学生每周至少思念一次家乡味,据此开发出覆盖多地的6套特色套餐。“妈妈食堂”线上可通过快团团小程序预定,线下能在温馨环境中就餐,顾客预定量多达95%,部分套餐多次补货,满意度超90%。为庆祝广西“三月三”,食堂端上螺蛳粉;日常还有各省特色美味,如红烧鸡翅、锅包肉、广东水晶虾饺等,每一口都饱含家的味道。
创业突破:从0到1的商业验证与模式创新
作为大学生创业项目,“妈妈食堂”在商业模式上有三大突破:
一、差异化定位:以“家乡味+情感慰藉”为核心卖点,将“非标准化”家常味道转化为可复制餐饮产品,单份套餐毛利达44.9%,首周营业额1700元,验证情感消费商业潜力。
二、轻资产运营:依托学校劳动教育基地免费场地,总投入2000元实现盈亏平衡,食材成本占比65%,“以销定产”模式将损耗率控制在5%以内。
三、可复制模型:形成“地域特色菜品库+数字化预定系统+文化体验活动”的标准化运营模板,可为其他高校提供蓝本。
劳动教育:在灶台与账单间完成成长蜕变
妈妈食堂”被纳入学校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成为“创新创业+劳动教育”融合案例。团队5名成员身兼多职,从“厨房小白”成长为掌握技能的“准厨师”,提升了沟通能力。东北财经大学官网报道肯定其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生动实践,劳动教育课程组教师评价体现了工匠精神的生长。
创新价值:用技术与文化重构校园餐饮生态
在技术创新层面,项目构建“双轮驱动”体系,通过问卷星词频分析锁定高频需求菜品,并根据实时评价调整口味,开发“一人食”小份菜模式,契合Z世代“小而精”消费习惯。文化创新是深层内核。团队在菜品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附带“文化小卡片”,举办“方言点单日”“家乡美食故事会”等活动,让餐饮消费成为文
收官展望:让乡愁继续流淌在创业长河
收官之际,“妈妈食堂”已形成完整成果体系。团队启动“妈妈食堂2.0”计划:与学校合作将运营经验转化为课程内容;探索“预制菜+文创”模式,推出速冻版“妈妈家常菜”礼盒与新型文创,让家乡味道突破校园边界。
东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评价项目证明了大学生创业可承载多重价值。作为学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案例,“妈妈食堂”的成功印证了东财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以实践项目赋能双创的育人路径成效。未来,我校将继续以劳动教育为基、以创新创业为翼,推动“劳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向更高水平发展,让奋斗者在烟火气中感悟劳动价值、在创新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妈妈食堂”用一年时间证明,最好的创业不止于商业成功,更在于让奋斗者在烟火气中找到“家乡味”。
撰稿:于航 初审:崔钰 复审:刘德海 终审:于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