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5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公共管理学院获批三项。
202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
序号 | 涉及学科 | 课题名称 | 申请人 | 批准号 | 项目类别 |
1 | 统计学 | 能源安全视角下东北地区风光火核储多能耦合系统风险测度与调控研究 | 范帅邦 | 24BTJ038 | 一般项目 |
2 | 统计学 | 农村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困难的主动识别与“帮扶链”有效性的测度研究 | 刘艳茹 | 24BTJ046 | 一般项目 |
3 | 人口学 | 家庭结构变迁下失能老人整合照护服务精准供给研究 | 李佳 | 24BRK014 | 一般项目 |
项目名称:能源安全视角下东北地区风光火核储多能耦合系统风险测度与调控研究
项目简介:该项目针对能源安全视角下东北地区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建设开展风险测度与政策分析。东北地区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风-光-火-核-储”多能重要交互区,更是开展多能耦合系统风险研究的典型区域,科学测度多能耦合系统风险是东北地区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的重要基础,对东北地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项目聚焦东北地区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多能耦合风险问题,厘清多能耦合机理,科学测度多能耦合系统风险,优化区域多能系统调控政策,为实现东北地区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提供决策支持。
负责人简介:范帅邦,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智慧政府与智能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特约研究员。清华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政策效应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国家网信办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项目专家、加拿大女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公共管理、资源环境政策、数字政府与智能治理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在《公共管理评论》、《地理科学》、《地理学报》、《经济地理》、《生态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多篇决策咨询建议被国家部委、省市政府批示采纳;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委托课题、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次荣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辽宁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项目名称:家庭结构变迁下失能老人整合照护服务精准供给研究
项目简介:本课题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以家庭结构变迁为视角,综合应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评估整合照护服务的供需匹配情况,探寻失能老人整合照护服务精准供给的有效模式,提出家庭结构变迁下失能老人整合照护服务精准供给的有效对策,提升老年人生活福祉。
负责人简介:李佳,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组成员,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全国MPA优秀教师,入选财政部社会保障人才库,大连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专家,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层次人才,东北财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研究方向为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在《财政研究》、《中国软科学》、《社会保障评论》、《中国公共政策评论》、《现代日本经济》、《社会科学辑刊》、《社会保障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PUBLIC HEALTH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及EI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重大和一般项目10余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课题20余项,出版专著2部,译著1部,教材2部,省部级获奖7项,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1项,获首批全国MPA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主持和主讲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各2门,获东北财经大学教学优秀奖一等奖2次。
项目名称:农村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困难的主动识别与“帮扶链”有效性的测度研究
项目简介:该项目在探讨农村低收入群体主动识别的多重理论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低收入群体界定与识别的政策实践,构建农村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困难主动识别体系,并进一步基于现有帮扶的系统耦合困境,尝试统计构建农村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帮扶链,以期探讨如何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韧性机制。
负责人简介:刘艳茹,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包括社会研究方法、社会问题治理等。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等学术期刊。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等。
撰稿:马春燕 初审:郭劲光 复审:刘德海 终审:于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