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的首战之年。一年来,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对标“新文科、新经管”建设要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服务社会,“数字公管”成绩斐然,“东财声音”铿锵有力。2024年1月13日,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劝学楼220会议室举办2024年新年论坛。论坛主题是“数字公管、东财声音”,全面展示一年来学院师生加速实施“数字东财”战略,全面推进数智化转型升级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学院主要行政领导,包括院长刘德海教授、副院长郭劲光教授、副院长胡世前教授和副院长范帅邦副教授;资深教师张军涛教授、刘晓梅教授和赵秋成教授;各个系主任,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系李佳主任和杨帆副主任、公共事业管理系陈沛主任、行政管理系曹静副主任;以及学院青年教师孔玉丹、宋云婷、刘彤心、赵宁、骆娜、杨海芳、张磊、张连奎、刘宁宁、徐敏等,汇聚一堂,思想碰撞,交流和研讨优秀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论坛第一个环节“优秀教学成果交流”由范帅邦副院长主持。范帅邦副院长参加第三届东北财经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荣获课程思政组第一名,他做了题为《数智赋能视域下“国家公务员管理”课程思政创新与实践》的经验分享,从课程概述、课程教学关键问题与分析、教学创新举措、效果与推广,以及进一步建设计划及反思几个方面展开,详实全面地介绍了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行政管理系曹静副主任在点评中祝贺范帅邦副院长取得丰硕教学成果,并祝愿取得更优秀的成绩,为学院、为东财争光。她号召年轻教师学习范帅邦副院长在政务模拟、政务实践等方面的创新形式。
劳动与社会保障系李佳主任分享了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社会保障概论》的建设经验,向各位教师分享了教学设计、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创新特色等方面的课程建设经验,建议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注重积累、做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权衡,把握机会,多参加竞赛。刘晓梅教授在点评中结合自身在2000年初将“天空教室”用于授课的经验,强调了教学在于平时的积累与努力,虽然教学成果内因与外因并存,在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本身的内因,青年教师要踏实沉淀,厚积薄发。
公共事业管理系崔钰老师结合自身参加第三届东北财经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荣获新文科组三等奖的宝贵经验,从教学痛点分析、教学理念与目标、教学设计创新、课程建设和效果评价等几个方面,分享了“学思并进、志趣促学:研究和成果导向型教育——以《发展经济学》课程建设为例”的建设思路。公共事业管理系陈沛主任在点评环节中对崔钰老师在经济学课程方面的授课效果高度赞扬,号召青年教师学习崔钰老师对教学痛点的解决思路。
我校原教务处处长张军涛教授在对第一个环节的点评中强调,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基本工作。公共管理学院建院20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成果,学院新班子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我院教师在全校和辽宁省教学竞赛中不断取得优异的成绩。公共管理类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自身具有深度融合的根本属性,各位教师要把握当前的数智赋能的转型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强课程团队和课程组建设,为我院一流学科的建设贡献力量。
论坛的第二个环节“优秀科研论文交流”由院长刘德海教授主持。杨帆副教授汇报了论文Assessing the Efficacy of Text-to-Image and LLM Models in Health Communication,该文采用多方法融合的方法比较并分析了人工创造与AI生成的饮食健康提示标语和图片的实际效果。赵秋成教授在点评中表示该文将机器学习的数智化方法比较恰当的应用到了食品监管的政策研究中,具有较强创新,对于管理实践有充分的启示。
骆娜副教授汇报了论文Mapping social media engagement in the food supply chain,该文运用文献目录计量分(bibliometric analysis)方法,从四个方面对食品供应链中的社交媒体的使用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数字化背景下,这一研究为食品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杨海芳副教授在点评中表示该文选题深刻,方法新颖,分析结论对于管理实践具有非常好的启示。
赵宁副教授汇报了论文《地方灾情报送与上级信息核查的信号博弈模型》该文探讨了基层政府与上级政府之间的信息报送与核查过程中,监管失灵所引发信息核查“最后一公里”的治理问题,构建了多阶段信号博弈模型,并求解了贝叶斯纳什均衡解。徐敏副教授在点评中认为该文选题新颖,模型构建清晰合理,对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治理具有较强的管理启示。
刘宁宁副教授汇报了论文《“责任共担”原则下区际协同生态补偿标准研究》,该文基于资源环境要素的无界性和流动性特征,探索一种能够充分体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原则的区际协同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案。李佳主任在点评中表示该文将统计学方法应用于区域经济管理问题,将微观特点与宏观政策结合,诠释了管理实际的理论规律,对于区域经济治理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论坛第三个环节“优秀科研项目交流”由郭劲光副院长主持。胡世前副院长结合自身申报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的经验做了《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申报规范、技巧、与经验》的分享。详细介绍了社会科学基金的理事发展脉络及类别,重点介绍了中华译项目的申报要点。郭劲光副院长在点评中对我院在该项目中实现重大突破表示祝贺,尤其是在我院此类项目不具有优势的背景下,项目的成功获批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杨帆副教授结合自身国家自科青年项目《基于深度学习的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精准干预策略研究》的申报经验做了分享,号召青年教师在项目申报中要持续活跃在科研最前沿,学习成功先例,在申请书撰写中要注重逻辑的完成性,同时放大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并且要合理利用好AI工具,以促进科研效率。张军涛教授在点评中祝贺我院在自科青年项目上实现突破,同时建议青年教师在申报项目时了解基金导向、深入了解国内外前沿研究进展、选择有价值的研究主题、重视理论方法的创新。
刘德海院长对科研成果交流环节的总结中,提出学院在主要学科方向上,将进一步聚焦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为主导,积极发挥社会保障、城市与区域管理、应急管理等特色方向的优势。在研究方法上,倡导结合研究对象分别采取质性研究、政策计量、政策博弈、政策模拟和大数据分析等交叉学科方法。在科研选题上,坚持“四个面向”,尤其是面向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牢牢抓住数智化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青年教师要主动融入学院的发展战略,实现个人发展与学科进步的相互促进。
此次论坛通过优秀教学科研成果获得者的经验介绍、资深专家的深入点评,进一步激发了全院师生的教学和科研热情,为师生搭建了一个交流教学和科研优秀成果、分享成功经验的平台。通过教学成果和科研论文的交流,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学术合作和互相启发,有力推动了学院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此次论坛也进一步助推学院在数智化转型、国际化交流、实践应用等方面的积极探索。
撰稿:赵宁 排版:张钰佳 审核:刘德海、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