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2月18-19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社会保障评论》编辑部协办的2023年度社会保障理论务虚会在北京国二招宾馆举行,会议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及我校等9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8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我院赵建国教授、刘晓梅教授、李佳副教授受邀参加此次会议。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在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的报告中指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化孕育的重大制度文明成果。没有现代化,不可能产生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不会有真正现代化的国家;这两个事实证明了社会保障和现代化的正相关性。作为一种造福人类且产生持久影响的制度文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以强制性的社会共享机制解决人民的后顾之忧、调节社会财富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平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在依法互助共济的基础之上,具有基于公平正义原则的公有制属性和保障民生安全、调节收入分配的卓越功能,是天然具备社会主义元素的制度文明。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确定性决定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确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成熟定型将会为人类贡献出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除了具有遵循法治、政府主导、互助共济等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共同特征,更呈现出以坚持人民性为根本立场、追求目的性价值而非工具性价值、蕴含中华本土性元素、与时俱进地应对新问题和新挑战,以及在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制度加持下更具可持续性等特征。他表示,当前中国应从改革社会保障制度走向创造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法治化水平不高、公平性不足、共济性不强、责任分担机制不明等问题,未来要不断优化现行制度安排,打上中华优良传统的烙印,注入家庭保障、社会互助、机构福利等本土性元素,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确保其沿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
会议期间,赵建国教授参加了二届七次常务理事会,并主持了综合分论坛(二)。刘晓梅教授参加了二届四次理事会,并做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农村养老服务资源整合的内在逻辑与路径优化”的主题发言,以中国式现代化视角出发,提出了养老服务资源整合的内在机制,构建了政府、市场、家庭及个人动态责任的优化路径。李佳副教授参加了青年委员会座谈会,围绕如何实现“个人、所在学校和学会发展的更好结合”“如何加强社会保障理论与学科建设”等主题进行了发言,对我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历史及现状、并从区域发展、会议交流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青年委员会座谈会上,郑功成会长对青年委员会工作和个人发展进步感到高兴,对各位青年委员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表示充分肯定。他指出,青年委员代表着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的未来、代表着我国社会保障学科群体的未来,他希望青年委员将个人的发展与学会的发展相结合,志存高远、治学报国,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与使命,真正做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研究。他还希望青年委员会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宏观思维能力培养,利用好这一机制多讨论社会保障领域的宏大主题,而专业方向的研究则宜多通过参与相关分会或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进行分享,学会将创造更多的机会学术交流,助力青年委员发展。他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正在创造超越西方式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必定为人类社会保障发展贡献出新的制度文明,而青年一代责无旁贷地肩负着为此进行理论建设的重任,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贡献有中国智慧的社会保障理论,具有无限空间和光明前景,值得青年一代社会保障学者为之奋斗。
2月18日为全体大会,2月19日平行举行社会保障综合分论坛、养老保障分论坛、医疗保障与其他社会保险分论坛以及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分论坛。我院教师参加本次会议,不但加强了我校与学会及其他高校的学术交流,同时对推动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也有所助力,进一步提升了我校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领域影响力。
撰稿人:李佳 审核: 刘德海 高峰 单位: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