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1月12日,我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召开了本学期第一次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邀请成都理工大学产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汤敏和学院师资博士后刘宁宁,为我院师生进行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方面的经验介绍。院长刘德海、副院长范帅邦、学院青年教师和部分学生线下参加,中国人民大学、燕山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的近百名师生在线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上午的研讨会主要由汤敏教授和刘宁宁博士进行申报经验分享和交流,汤教授结合自身多次申报并成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实际经历,从选题视角和论证结构等方面,全面解读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要点,指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应立足于为国家决策咨询服务、为实践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学科建设服务确定选题并设计论证。围绕着申报前的准备工作、选题、申报书的撰写和修改、申报完成后的注意事项等完整的申报流程,她详细分享了自己的理解和做法,特别是以自己获批的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为例,针对各个部分的撰写给出了专业的指导和中肯的建议。分享结束后,与会师生纷纷提问,针对申报过程中面临的细节问题与主讲嘉宾进行了积极的讨论与交流。刘宁宁博士介绍了选题的基本原则、标准和步骤,并结合自身研究方向详细说明了立项选题“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的生态补偿政策效应研究”的敲定经过。在论证部分,先要形成大纲,再进行申报书撰写,好的大纲应具备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结构合理、内容具体、各级标题能够互推。在申报书的具体撰写上提出了诸多有益建议。“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申报书的形式极其重要。申报者要高度重视、勇于尝试、全力以赴、精益求精。优秀的申报书是在不断交流中打磨而成的,切忌闭门造车。
下午,我院青年教师王晓磊和李奕赢,以及博士研究生王天华,分别对如何运用扎根理论、计量面板分析和动态博弈等方法开展公共政策研究的工作论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王晓磊老师介绍了运用扎根理论和嵌入式案例研究方法,对东北地区四座副省级市(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的24位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深度访谈,剖析新生代农民工阶层分化的生成机制与社会后果,提出打破“工作-家庭”平衡困境、加大弱势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流入地教育政策调适、重塑群体社会认同和重视相应社会诉求等社会治理对策。李奕赢老师针对“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常态化公共卫生管理政策的实施效果,采用社交距离严格指数量化衡量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调控程度,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探讨我国不同省份地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距离防控措施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以及时空差异。博士生王天华针对博弈论在应急管理领域的一个新应用——如何保护出席大型活动重要人物的安全问题、重要人物安保的特殊性体现在安保人员与设备的协调、最低风险承受能力下的无约束预算、虚假目标等方面进行了剖析阐述。
会议最后,刘德海院长结合本次会议内容进一步对学院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进行了明确,希望学院的每一位青年教师都能潜心专研、用心筑教,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破除管理领域和研究方法的门户之见,积极推动跨学科研究范式,倡导实证分析、数理建模、社会模拟和大数据分析等四类科学研究范式的相互支撑和深度融合,以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两大基金项目为切入点,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东财声音。
撰稿人:王晓磊、刘宁宁 审核:刘德海